同情友善的小孩,也会...

2017-01-09   丘淑惠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,「同情友善」被提及的越来越少。


我的观点
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:“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在社会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。若家庭里没有同情行为,那父不父,母不母,子不子,家庭就不成为家庭;若社会里没有同情行为,尔虞我诈,人人自利,社会也不成社会了。”


精辟!!



让孩子拥有一颗

善良的心



步骤一

以动物生命现象为教育切入点


电视里正在放《动物世界》,一只凶恶的老虎追着一只飞跑的兔子,眼看老虎就要追上兔子了,婷婷用手捂住眼睛,叫着:“太可怕了,我不要看了,小兔子要被吃掉了。”


绝大多数幼儿都喜欢动物。当孩子看电视或者看书的时候,会对有关动物的剧情发表一些“议论”,虽然大多是重复父母的话,或停留在口头层面上,但父母对孩子的“说教”让他记忆深刻。


父母可以常带孩子到动物园去,边看边给他讲动物妈妈怎样辛苦地生宝宝、喂宝宝,怎样防止宝宝生病和免受其他动物侵害。


再给他讲动物界一物克一物的食物链,讲各种动物的天敌,讲为什么动物园要把各种动物圈起来,让他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“保护生命”。


步骤二

在虚拟故事中熏陶感染孩子


浩浩最讨厌去医院,每次生病了说要带他去医院,他总是哭闹着不肯去。这次他发热很厉害,我们背着他去医院打针,浩浩一看到别的小孩子打针,就“哇”的一声哭起来,叫着:“痛,痛,妈妈,那个哥哥这么被针扎下去会很痛的。”


同情心是对他人、他物的痛苦或者不快产生类似感觉的移情,对幼儿而言,痛苦就是“哭泣”、“眼泪”、“打针”、“流血”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行为。


父母在给儿子讲故事时,遇到该引起同情的地方,故意模仿孩子的哭腔和哭相,以激起儿子的同情心,有时孩子也会跟着父母的表情皱起眉头,“沮丧”下来。



步骤三

给孩子适度的自我体验机会


天天最喜欢跟大他几岁的小正哥哥玩,可是小正却不太愿意和天天一起玩,觉得天天年纪太小了,玩不到一起。天天于是很伤心,心里想:“为什么小正哥哥不喜欢和我玩呢?”


让孩子适当地体验挫折也是培养同情心的好办法,他只有感觉到自己受挫是不好受的,才会对别人产生类似的联想,进而同情别人甚至帮助别人。


一般情况下,小孩子都喜欢与大孩子玩,而大孩子不喜欢与小孩子玩,如果小孩子硬往大孩子群里钻,轻则受到大孩子的冷遇,重则受到大孩子的推搡,这样小孩子肯定要吃亏。


遇到这种情况,父母不要为他辩护,而要故意“揭他的伤疤”:你还记得自己上次怎样抠一个小婴儿的眼睛和嘴巴吗?你还记得自己曾经怎样虐待小猫吗?

虽然孩子的长期记忆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有限,但是他对“自作自受”的体验和感觉记忆是长久而深刻的,再遇到类似的事情,他能有效地减少自己的“冷酷”行为。




同情心大课堂





功课一

以自身树立榜样

父母要做出良好的榜样,这其中包括对其他孩子的关心,如果父母看到别的孩子哭而无动于衷,那就是在行为上教育自己的孩子:别人的事情不要管。




功课二


洞悉孩子的需求

同情心强不仅表现为乐于助人和雪中送炭,更重要的是善解人意,善于安慰人。因此父母要洞悉孩子的真正需求,对孩子的痛苦做出正确的反应,究竟是“哪里不舒服了”“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。”



功课三


把握宽严适度的技巧

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应有清晰合理的标准,并做出适当的限制,同时给予适时和反复的干预,对孩子的行为有清晰合理的标准。

功课四


消除苛责体罚

严厉、惩罚性的抚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早期的同情心发展出现障碍。经常被体罚的孩子很少对别的小朋友的“不幸”表现出关心。






分享到:
首页